浏览数量:29 作者:季敏 发布时间: 2020-04-22 来源:本站
人间四月,疫情未了,山川阻隔,网络为桥。2020年4月11日上午,“新时代 新德育”全国新教育实验线上开放周借助CCtalk平台,如期开幕。围绕探索新时代中如何做德育工作,全国各地强强联手,线上大餐,启迪思维,开人眼界!
我们栖霞区是新教育实验区,2017年7月承办过盛大的新教育年会。自2013年加入新教育实验以来,我们燕子矶中心小学已承办过三次区域新教育展示活动,是全区“新教育实验示范学校”。每年,我校都有一位老师,跋涉山水,踊跃参加各地的新教育展示活动,回来后分享学习心得。
今年,受疫情影响,全国新教育实验开放周线上开展,老师得以免受时空限制,足不出户,就能广泛参与。郑炜校长转发链接,张晓春主任在燕小学校群里发出活动通知后,班主任老师、青年教师、爱思考爱探究的老师们,纷纷加入到活动中来。
本次新教育实验线上开放周的第一阶段,为期共两天:11日上午专场由江苏海门实验区承办,主题是“新时代,新德育”;下午专场由江苏新沂实验区承办,主题是“新父母,新德育”;4月12日上午专场由山东诸城实验区承办,主题是“新课程,新德育”;下午专场由河南洛阳高新实验区承办,主题是“新生命,新德育”。每个专场、每个角度,都给新教育人深深的启发。
可以说,对于一线老师而言,一场好报告胜读几年书,不仅能够真正解决实际教育中的难题,而且能拓宽眼界、打开思维,提升为师者各方面素养!本次开放周活动,系统性报告、实操性叙事、引领式点评,让同为新教育人的我们收获匪浅。燕小老师们广泛参与,深度学习,写下了一篇篇心得。
梁倩:海门港新区实验小学的祝祖岗校长在《为儿童拥抱未来的自己提供N种可能——新教育模拟课程叙事》讲座当中,特别谈到一个模拟课程。他带领他的团队,对模拟课程做了很大的拓展。无论从公共生活还是从法治、财商、表演、科普等多方面,进行了全面的探索,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。特别是他以美德银行为代表的几个典型的情景案例,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在模拟课程中,对儿童道德提升的正向作用。朱永新教授也说:“德育一定要靠体验、靠行为、靠活动。”我觉得模拟课程是对真实生活的一种情境地模仿和呈现。看上去是一种模仿,是在创造一种真实的生活。就是让学生真实地在参与和体验,在建构经验,在陶冶品性,在增长能力。我觉得这样的模拟课程,也对我校的劳动主题教育,是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的。
刘文超:对于学生的教育,我一直认为德性为先,成人比成才更加重要。但是一味地跟孩子讲解道德太过苍白,朱永新先生认为德性的养成一定要通过自然的活动,采用模拟的方式,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。模拟课程的设置就探索了一条途径,寻找一个处在中间的东西,使儿童的学校生活能够与社会生活链接起来,让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和体验道德。
在《新教育模拟课程叙事》的讲解中,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美德银行中的《拍卖课程》,老师找来了拍卖师家长讲解规则,让拍卖模拟方法可操作化,一看就懂,一练就会。然而在拍卖过程中却百态尽显,有耍无赖拍下不付钱的、有可以哄抬价格还一脸得意洋洋的、也有爱心满满想送给家人的、还有低价拿到物品心怀感恩的,不经感慨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啊,各种各样的孩子都有。模拟课程不仅将孩子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链接起来,更在模拟中显现了各个孩子的德性,让孩子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感化,也让老师的德性引导更具有针对性。
我细想了我们学校的课程,社团活动也是丰富多彩,有文化传承类的,也有技能训练类的、还有鉴赏审美的等等,但是模拟课程确实缺失的,日后我可以多加思考,多加借鉴,在自己的班会课或者社团课中融入这类模拟课程,相信对孩子的成长一定大有裨益。
赵月:4月11日我参加了一场线上“新教育”讲座,其中孙老师说的现今家校教育之间的一个难点:很多父母不愿意花时间在孩子身上,不愿意操太多心。我深有同感,事实上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,家长经常说:“孩子就听老师的,我们家长讲话都不听,希望老师多关照。”其实这也是一种不愿在孩子身上花时间的表现。家长总想把孩子托付给学校,托付给老师。
讲座中分享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:最完备的社会教育就是学校——家庭教育,我们作为老师既要教育孩子也要引导家长。“实施行动引领,提升育子素养”,讲座中分享给家长布置父母作业的叙事;“实施评价引领,助亲子共成长”,讲座中分享了使用《新父母成绩单》的案例等等。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我还要多积累经验,教育孩子,调动家长,家校合力,孩子才能更好成长,更好发展。
石以航:家校共育是最好的教育,父母是开展家校共育最宝贵的资源,作为班主任,我们需要通过开展活动帮助他们扮演好在孩子成长中的陪伴角色,帮助家长与孩子之间打开心扉,帮助孩子和家长共同学习进步。我们可以借助家长会、家长进班、微信、亲子活动等,让班主任和家长成为“同盟军”,成为“战略伙伴关系”,成为“合伙人”。这样,不仅能够让家长充分认识、了解自己的孩子,同时也能真正了解、认识自己,包括自己的育儿知识及水平;不仅知道学校及班级的要求,同时也能审视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;不仅理解我们班主任及所有教师的良苦用心,同时也会给予班主任更多的支持和配合,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协调、相互配合,从而使我们的孩子全面、健康、快乐地成长。
徐蓉:我们常常听到“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”这样鼓励学生学习的话语,今天的新教育实践研究成果分享让这句话赋予了一层新的含义:父母好好学习,孩子天天向上。比起一味地要求孩子学习,我认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尤为重要的。大多数家长也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,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。我们现在存在的不足是,重视家校共育却没能够足够地引领父母,关注点还只是在学生,没能形成家校共育“命运共同体”。
王智慧老师关于“领读父母,共育未来”的分享里,讲述了很多引领父母学习的优秀事例,从父母出发,营造氛围,推进阅读,强化培训,真正实现了“父母好好学习,孩子天天向上”的目标。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卖麻辣烫的父亲,笔记本上的字迹不好看,书写不工整,味道不好闻,可就是这样普通的家长他树立了榜样,成为了班级和孩子的实践动力。回到我们身边,遇到不会教育的家长,我们要恰恰因为他们不会,所以要教,和孩子一样教。家校共育是最完备的教育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,家庭是孩子永远的学校。没有父母的发展,就没有孩子的成长。
王俊杰:看完今天上午山东诸城三位老师的分享,我感想很深!新教育让我们去相信每一位孩子都是一粒会发芽的种子,不论孩子们成长在城市还是农村。而这需要老师们的大胆实践和耐心浇灌!
作为一名数学老师,我对王玉金老师的分享很感兴趣。一张张“班币”构建起整个班级的生活体系与德育体系,让班级在一个有秩序,正能量的系统里高效运行。当系统成熟后,王老师甚至可以自称是“甩手掌柜”了,当然这时,孩子们已然成为了自己班级的主人,也让原本冰冷的教室成为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。其实这种“班币”只是构建班级秩序的一种方法,我们还可以设计出许多奖励措施,关键是要有行动和坚持。我们学校讲究“八悦”课程,只要学生行为符合“八悦”的要求,我们就可以适应奖励,并制定相关规定进行监督。要行动!让学生们主动参与!让他们成为自己学习与成长的主人!当然,孩子们毕竟经验有限,有些想法还不周全,所以,教师也要适时监控,当这样的系统运行不畅时,也要及时做出调整。
要坚持!等到高年级后,孩子不一定再需要“班币”这样的物质形式奖励,取而代之的,更多的是心灵的满足,以及对于集体的获得感与归属感。我想这就是孩子们在毕业后,依然会想念这个“大家庭”的原因吧先育人再教书,育人比教书更重要!相信种子的力量,相信他们都会盛开出最灿烂的花朵!
童新源:新生命,新德育。“你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,都是一个家庭的全世界。”作为一名教育者,我们要永远保持爱心和责任。而新教育,让每一个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成为更好的自己,散发着至真至纯至美的力量。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的那样:“朴实最美,关注人性,做真教育;幸福至上,享受童心,当好老师。”让我们一起,俯下身来,就近孩子,与他们共同成长。聆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,让光芒照耀到每一个孩子的身上,做幸福的新教育人!
“德育对于整个学校的教育中相对来说,是既软又硬的一门课程、一项工作。德育做得好,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根本性的影响。”(朱永新)
新时代里,如何守住底线道德、让规则意识成为人生的信仰,如何为探索德育课程、建构新德育课程体系多做研究,如何牵手新父母、呵护新生命……燕小新教育人在思考,在行动。让我们一起深度卷入新德育课程的探索之中,为立德树人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,做出更多的贡献!